在《論語》中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孔子曾經(jīng)有個學生問孔子說,如果是一個仁義的人,現(xiàn)在有人跑來跟他說,有一個仁者掉井里了,你跟著去嗎?這叫“井有仁焉”。老師問他,“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仁者在井里就要跟著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里去這不是一個君子所為,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君子可能被人欺騙了,但是君子的心不能迷惘,不能被自己一時智力上的糊涂,一種沖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事,這是孔子所不贊同的?鬃硬⒉皇蔷心嗟卣f仁者在井里就一定要跟著下去,他很不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鬃痈嬖V我們的是,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要把握尺度。這就是孔子所強調(diào)的“過猶不及”,這四個字可以說有機地滲透在孔子的很多思想中。然而,這點在今天看來確實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問題存在,父母對子女關愛的無微不至,但是往往卻帶來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之間卻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導、同事套近乎,卻總是好心不得好報。每個人都有朋友,大家對朋友都應該是將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說是可以兩肋插刀的,這些關系里面,不管是對領導,還是對待我們的朋友,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分寸。
子由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論語·<里仁>》)這句話告訴我們,跟領導關系要是過于密集,離我們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與朋友的交流要是過密的話,離朋友的疏遠也就不遠了。其實今天的社會,隨著整個物質(zhì)的發(fā)達,人際之間的障礙越來越多了,所依賴的人身上的負擔更重了。所以會覺得周圍人際普遍冷漠,所以對我們的好朋友,就會覺得他們應該對我們多好一點,我們對他們多好啊,我們應該跟他們要再密一點。其實,這是我們今天很多人都有的想法,然而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聽聽子由的這句話,“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遠的開始。
子貢向孔子請教關于什么是朋友的問題,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論語·<顏淵>》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下去,屬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樣的事都自己一個人全力去承擔。
《論語》告誡我們的就是,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也是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與妻子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