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首要問題就是“識人”。有人說了解一個人如同看書識字一樣重要,讀懂了才知道如何去相處,然而人心叵測,即使像諸葛亮那樣神機妙算的人也在馬謖前栽了跟頭,而最近網(wǎng)絡熱議的“江歌事件”,不也是因為人際交往的不慎讓自己丟了性命?
談到“江歌事件”我們無從得知當時事發(fā)時的真實情形,但單從她的好友劉鑫事后表現(xiàn)出的冷漠自私讓人在惋惜一個年輕生命因自己的好友而隕落,心寒的同時更傾向于思考當下年輕人在交往中如何識人。
知人者智
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淦銘在講老子智慧中談到識人的問題。老子說:“知人者智。”就是說能認識別人,是一種心智、智慧,如果一個人在人際關系中對于交際的那些事、那些人不了解,就是在交往中缺少心智和智慧。
提到山西的晉商,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有著最有名的票號、商行,追其根本靠的是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走遍天下,歸集起來就是在識人上有著超高的智慧,總結(jié)起來就是:“遠”、“近”、“易”、“煩”、“危”、“卒”、“雜”等。大致的意思是說,教你遠距離、近距離地考察一個人;干容易和繁瑣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現(xiàn);再就是干危險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現(xiàn);在面對突然發(fā)生的意外、面對紛雜亂麻樣的事情看他怎樣對付、處理等等。從這簡短的幾個字不得不感嘆晉商識人的到位,這種不動聲色的考察是多么厲害。他們充分理解到了老子“知人者智”的重要性,從而干出了自己的一翻事業(yè)。所以說識人,有時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就能了解人,在無聲中聽到信息,在無形中看到信息,從而解讀出這個人、這個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以后又會怎樣,這就是“知人者智”的智商。
知己者明
老子的另一句話“自知者明”,就是在教導我們知人還要知己。人際關系就是自己和別人打交道,在交往的過程中,只了解一方是不夠的,還要了解自己、深刻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就是一種明白、一種聰明、一種精明。
有的人覺得了解別人挺困難,認識自己就不覺得難。其實了解自己有時比了解別人更困難!所以老子說 “知己者明”。我們很多人常常進入一個誤區(qū),做事只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覺得這是了解自己,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了矛盾卻不知如何處理,這就是沒有“明”,那什么叫“明”?“明”就是眼力好,要自我明察,面對自我應該具有一種明智、一種聰明、一種精明。真正認識自己就會懂得取舍,善于反省,這樣才會給人生、給人際關系開拓出一個新的景象、新的成功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