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5月15日師資科組織部分教師前往西北大學(校本部)參加教學名師講堂培訓,第一講是由西北大學付粉鴿教授講授,此次講授分為完整授課環(huán)節(jié)展示和教學經(jīng)驗交流分享兩部分。
在授課環(huán)節(jié)展示部分,付老師以《莊子的技術觀》為內容對參加培訓的教師做了完整課堂的呈現(xiàn)。課堂開始付老師以“庖丁解牛”的小故事,拋出主題“莊子怎么看待技術”,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之后,切入本次課程的核心內容。
一、莊子批判消極的“作為‘術’的技”。以伯樂治馬為例,伯樂雖善相馬,但卻泯滅馬的真性,按自己的固化方式“治”馬,其結果但不成功。并類舉了“陶者治植”、“匠人治木”等故事,得出“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最后通過老翁“抱甕而灌”的故事,闡述“機械——機事——機心——純白不備——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載也”,得出所謂“治”,是追求效率,而對事件進行改造,最終會導致事物失性的緒論。
二、莊子贊成積極的“作為‘藝’的技”;氐秸n前“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作為技術人員在解牛時強調的是“神遇而不以目視”,這已經(jīng)將技術上升到藝術的高度,解牛再也不是一個技術活,而讓自己和旁觀者都能欣賞到藝術之美。最終得出所謂“解”,是要“顯道”,因而去“因順”,最終“體道”。
三、小結:技術應該作為“藝”,而不是作為“術”。
精彩的課程展示中,付老師用數(shù)十個小故事將課堂串連起來,為參加培訓的教師們做了生動的教學展示。在教學經(jīng)驗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付老師關掉準備好的PPT,隨機采用互動交流模式,讓現(xiàn)場教師提問,然后由問題引起了關于教學心得的分享,她談到作為一名教師“實力是王道,技巧必不可少”,由于授課性質千差萬別,個人風格各異,所以教學技巧與課程性質和教師個人特點結合,自己摸索總結。
這次培訓對我如醍醐灌頂,意義重大。我執(zhí)教6年,從初上講堂,到評為“助教”,到評上“講師”,經(jīng)常自詡教學效果還算不錯,但參加完這次培訓聽了付老師的分享,突然領悟到了新的感受。教學不止是一門技術,教師上堂能講,能把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語言流利、知識點清晰……這些只是一門技術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而真正的教學應該是一門藝術,就像庖丁解牛一樣,與學生“神遇而不以目視”,運用技巧和知識讓學生覺得上課是一種藝術的享受,這是激勵著我以后以“藝”為目標完善自己的課堂。
當然,有如付老師所說,要將教學升華為一門藝術,實力是王道。所以在今后我要不斷加強自身知識積累,提高自身知識素養(yǎng),豐富自身知識框架,用知識實力做根基,努力朝著將教學作為一門藝術的方向去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