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中描述的梁家河是延安地區(qū)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更是一個真實鄉(xiāng)土中國的縮影。隨著毛主席發(fā)出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政策的落實,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不滿16歲的青年習近平,離開首都北京,前往革命圣地延安,開啟了人生的一段新的歷程。人生的道路上經過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給人帶來無數(shù)的收獲,這段人生經歷,對于青年習近平來說,是磨練,更是成長,無論什么樣道路,只要你自己不放棄,路就在腳下,未來就會有奇跡。
艱難困苦的歲月,撐下去,挺過了,就是寶貴財富,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由于受到父親習仲勛冤案的牽連,青年的習近平隨著“知青專列”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殘酷,對于延安的美好想象被現(xiàn)實擊的粉碎后,“知青們的臉上都寫著失望”,飲食習慣的不同,生活起居習慣的不同,蚊蟲叮咬過的疤痕滲著血水,餓著肚子依然從事著高強度的重體力勞動等等,使得青年的習近平迷惘過、彷徨過,然而這一切并沒有使他屈服。正如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面對各種各樣的不適應,他不但沒有氣餒,反而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總結,并得到了一個“法寶”——他的“團結觀”,書里這樣寫到,習近平說:“我父親經常給我講團結的道理,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于團結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話講,就是做每件事情不要只考慮自己愿不愿意,還要考慮別人愿不愿意,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為主,就是不行的。”“帶著這樣的‘團結觀’,習近平開始將自己融入群眾、融入鄉(xiāng)村”,他給村里的青年人理發(fā)、教游泳;帶領村民打壩造田、建造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要為人民做實事,組織村民打水井;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習近平不但自己始終不忘讀書、修身,經常看書至深夜,而且還組織掃盲班,組織大家學習、認字。艱苦的環(huán)境教會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更磨練了他的意志。
環(huán)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同樣可以塑造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再艱難困苦,都不要忘了,路就在腳下,只要自己不放棄,就沒有什么困難戰(zhàn)勝不了,堅定人生目標,自信前行,希望就在腳下,希望就在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