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是宋代詩人蘇軾中秋望月懷人之作,借明月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自古以來,中秋“詠月”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大主題,幾千年來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又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中秋節(jié),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隨著朝代的推進,慢慢形成了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記得兒時,每到節(jié)日將近,大人們常常會跟我們講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有趣的神話傳說,而每每此時我們也是津津有味的聽著;傍晚將至,我們也會早早就提著大人們給自己備下的大紅紙燈籠,燃起里面的蠟燭,專門竄到漆黑的路面上感受它那被點燃后紅火火喜洋洋的氛圍,開心極了;后來隨著現(xiàn)代化,燈籠增添了形形色色的樣式,里面也不再是有煙氣的蠟燭而是彩燈了。長大后才知道,人們務必要在這一天贈送月餅給長輩、給領導,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征團圓,而兒時準備的大紅燈籠則是有避邪之意。從前中秋節(jié)的晚上,各地還會燃放煙火,以此來烘托節(jié)日氣氛,后來提倡環(huán)保,禁止了這一項習俗,但是卻從未減少人們對中秋節(jié)的期盼和熱情,兒女們早早就買好回家的票,在那一天晚上一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好不熱鬧。
月圓中秋,佳節(jié)思親,一輪明月,牽著一份鄉(xiāng)愁,一份思念。年年過中秋,歲歲奔團圓,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再也沒有比舉家團圓更能體現(xiàn)中秋佳節(jié)的內涵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節(jié)日里也一改舊時的許多習俗,但大家還是以各種方式團聚慶賀,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你看,窗外月光如瀉,給大地又一次披上了一層迷人的薄紗,天上明月如盤,家家燈火通明,又是一年中秋佳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