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寫于1937年7月,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核心文本之一。1931—1934年,中國革命在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錯誤思想的指導下,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在這種背景下,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觀點深刻揭露了黨內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用實事求是的觀點反擊妄顧中國國情、混淆社會矛盾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中國革命勝利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毛澤東同志指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認識的來源,認識是實踐的反映,離開了實踐,就不可能獲得真知。例如,孝敬父母,《禮記·曲禮》有言“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即要發(fā)自內心的去養(yǎng)親盡孝。反觀時下,一些子女講起孝來,頭頭是道,但與父母相處時,天天翹著二郎腿,低頭刷手機玩游戲,不說話不交流,即使說話也是答非所問,這就不是孝。唯真正做到對父母冬溫夏清,才能真正懂得孝的含義。懂得了孝,才能將其含義擴展到為人處世,進而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毛澤東同志又指出,在實踐的基礎上,首先是人的感性認識階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最后再把理性認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fā)展。例如,真正理解好“定理和定義”,就必須去做一定量的“習題”,然后用定理和定義去做更多的題目。時間久了,就可以舉一反三,熟練精通以后,就可以去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推動實踐創(chuàng)新。
在《實踐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同志不僅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而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底也極為博大精深。例如,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出有著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影子;毛澤東同志是在中國革命遭受挫折時,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寫出《實踐論》,王陽明是在經歷沙場的血腥和朝堂的險惡之后,悟出“知行合一”,偉人之間似乎總是“惺惺相惜”。新時代的我們,要多讀書,多讀古今中外經典著作,領悟其中的奧義,并在實踐中去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