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過了一部動畫片讓我反思了好多東西,因為愛、一位媽媽竟然“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故事是從一位媽媽包包子開始的,媽媽把包子放進了蒸籠,吃飯的時候,最后的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子寶寶。媽媽的目光暫停了一下趕緊吐出了包子,只見包子長出了雙手雙腳變成了人的模樣,看到可愛的包子寶寶媽媽特別的開心,開始陪寶寶玩、給他喂飯,帶他買菜逛街。就這樣包子寶寶一天天的慢慢長大,個子也長高了,漸漸的開始想著怎么樣脫離媽媽的管束,想和別的小朋友玩,可是媽媽卻很擔心,把包子寶寶追了回來。就這樣包子寶寶和媽媽開始不斷地出現(xiàn)爭執(zhí),直到有一天,包子媽媽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她非常高興還以為是小包子回家了,打開門時卻發(fā)現(xiàn)小包子竟然帶著他的女朋友一起回來了。包子媽媽先是一驚、心里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這個時候小包子告訴媽媽他回來只是收拾行李,想和女朋友離開這個家。媽媽拼盡全力的想阻止小包子離開,可是最后爭執(zhí)不過的媽媽忍者淚水,一口將包子吃掉。媽媽吃掉自己寶寶時痛苦無奈的畫面還未褪去,媽媽的夢醒了、發(fā)現(xiàn)小包子并沒有離開自己。
雖然動畫片的夢境里小包子被媽媽吃掉了,然而,現(xiàn)實中的孩子卻不會。當前社會,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嚴重失衡,致使我們好多家長經常是不愿意也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常常為孩子設計好他們眼里所謂的成功之路,豈不知這樣做同時也束縛了孩子的成長。這些用“愛”累積出來的矛盾,其實只要家長用對了方式方法,,讓他們自己學會成長,自己獨立面對困難并想辦法解決問題,好多問題和矛盾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決。在這其中家長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時刻明白自己更應該像是黑暗中的燈塔,是孩子迷失時方向時仰望的目標、是他們無助時依靠的臂彎,而不是一味的寵著他們,甚至是溺愛。
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更是如此,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有時候扮演的角色和父母一樣,用自己的愛和付出,希望孩子成人和成才,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用平等和尊重的態(tài)度將他們當成獨立的個體去對待。我想這樣做在孩子成長的漫漫道路上,結果必將會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