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在我校黨委換屆選舉大會監(jiān)票人和計票人的計票期間,播放了一部反映共產(chǎn)黨員先進典型事跡的電影《愛的帕斯卡》。它改編自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侯伯宇教授(影片化名戴景林)的真實故事。這部電影以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老師與學生之間、父親與兒子之間、丈夫與妻子之間感人的故事。特別是侯伯宇教授與幾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學生之間的故事,師生之間感人的友誼,以及他們所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使命的共同堅守,感動了現(xiàn)場觀影的所有黨員同志。
故事發(fā)生在西北大學校園里,戴景林的兒子戴修(杜海濤飾)去澳大利亞工作,父子關系破裂;他的學生王鵬(張赫飾)為了出國不惜抄襲老師的科研成果;他的妻子沈玉芬(奚美娟飾)對他不滿意,因為他只專心科研忽視了家庭;他最后的弟子毛西(王櫟鑫飾)以為他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懂得愛國,就不再叫他老師。隨著戴修之死,戴景林教授才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秘密,是為了自己的病而前去求醫(yī)。毛西從戴景林教授在國外的演講中看到了教授忠于祖國的另一面。王鵬和沈玉芬也意外得知戴景林教授的好意。然而,就在那個時候,戴景林教授因病倒下。
近年來,關于教師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個別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安于值守,渾身散發(fā)著銅臭等等。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像侯伯宇教授的老師,他們選擇了做一件事,默默為之奮斗一生;拋開一切世俗誘惑,愿意做一個不平凡的普通人,通過自己的方式為祖國的建設奉獻。他希望通過“帕斯卡”愛的定律傳播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忠誠和奉獻,讓這種正能量影響更多的人。
這部電影在其他院校和影院播放時,“帕斯卡”傳遞愛的學術精神和執(zhí)著的理念引起了許多老師和同學們的共鳴。然而,目前文藝電影市場上影片編排的現(xiàn)狀令人十分擔憂。電影院被大量的“商業(yè)片”占據(jù)播映時間,這種弘揚忠誠和奉獻的紀實性題材影片卻被擠壓了場次和播放時間,這使廣大的青年觀眾少機會甚至無機會接觸。尤其是現(xiàn)今在校的大學生們,作為當代的青年力量,應該多接觸和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研究者對學業(yè)、對工作、對祖國的忠誠和奉獻,更要注重對師情、親情、校情的敬重與延續(xù)。
總之,這不是一部以票房來衡量的電影。它的核心是向我國一線科研人員致敬,探索和呈現(xiàn)更多的人性面,展示不同人對愛的表達。在這個社會里,我們需要有信仰,至少要有一點精神寄托和忠貞感情。而電影《愛的帕斯卡》所蘊含持久的力量和愛的光芒,是值得我們細細感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