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讀了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之貝多芬》,感觸很深。
作為十八世紀(jì)德國影響世界的作曲家,貝多芬經(jīng)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一生。童年遭受父親暴力強迫學(xué)習(xí)樂器,十一歲便開始掙錢養(yǎng)家,十八歲又失去疼愛他的母親!睹藗鳌分刑岬“她對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愛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當(dāng)我能叫出母親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聽見的時候,誰有比我更幸福?”。從此,他便失去了真正的親人陪伴。
二十六歲時,耳聾的痛苦開始折磨他,此前只創(chuàng)作兩首作品,可以說貝多芬全部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創(chuàng)作,“你的貝多芬真是可伶至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fā)誓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他也有過幾次短暫的愛情,但都沒有結(jié)果。他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無可救藥的災(zāi)難;他渴望痊愈,渴望愛情,他充滿著希望。受法國大革命影響,他一直在追求完美,追求真正的自由、平等、博愛,從未放棄。也許他所說的使他不曾自殺的“道德”就是向世人宣揚這些思想。
五十四歲時,他指揮著(參與指揮)第九交響曲。他沒聽見全場一致的喝彩聲;他絲毫不曾覺察,直到一個女歌唱演員牽著她的手,讓他面對著群眾時,他才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鼓掌。貝多芬在終場后感動得暈過去,但這不曾給他掙到錢,物質(zhì)生活的窘迫如故。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一只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而不是他給予唯一愛稱為“兒子”的侄子。
他飽受耳聾、疾病折磨,他一生窮困潦倒,他幾乎不曾得到愛,但他憎惡稱帝者,毫無顧忌地抨擊時弊,為世人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追求歡樂。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給予世界!
高中時期,時不時看到音樂對自然科學(xué)的促進作用及莫扎特音樂效應(yīng)之類的論述文章,因此我也留心接觸音樂。可能是自己沒有貝多芬那樣的悲慘人生,也沒有他那樣的境界,對名氣較大《第五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傾聽不多,倒是《第三交響曲》時常傾聽,與困難做斗爭,最后勝利狂歡感覺很是迷人。
聆聽經(jīng)典,除了來自生命本身的感動外,更有對平凡生活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