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就不得不介紹一下,喪文化到底是什么。喪文化,指一些年輕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流行于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tài)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征。
"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漫無目的的頹廢"、"什么都不想干"、"頹廢到憂傷",就是想要躺著,不想思考,什么都不想干了。這是現(xiàn)在我們絕大多數(shù)同學身上的縮影。這些都源自于我們學生甚至是我們每天所面對的一些事物,離不開的微信、吵不停的微博、刷不完的抖音、玩不停的吃雞、上不去的王者,這是對我們同學現(xiàn)在的最真實的寫照。現(xiàn)在的學生有事沒事要么是在玩游戲、要么是在追劇、要么就是在睡覺,學習的人在少數(shù)。以前的學生會因為遲到而感到愧疚,現(xiàn)在的學生,遲到已是家常便飯。這種喪文化到底傳遞了一種什么,我們不禁要問,喪文化到底帶給了我們什么,他只會導致我們心態(tài)更加頹廢,導致價值迷亂,導致自我迷失,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喪文化”的文本背后隱藏著對諸如“努力無效”“命運決定論”“無為青年”等消極論調的吹捧強調,這顯然與”擼起袖子加油干“等積極主流價值觀相悖。網絡 “喪”聲的不斷“壯大”,會導致對主流價值觀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以往,人們接受傳統(tǒng)價值觀念,并使之成為自己的精神武器,指引道路和明確方向。如今,大家在“喪文化”中尋求自我,奉“不負責”和“不行動”為“圭臬”,除了即時的快感滿足以及短暫的精神解脫外,“喪文化”留給大家的是幽深的無聊和無盡的空白。
面對喪文化,我們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擼起袖子加油干,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培養(yǎng)自己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主動學習主流文化,正確認識自我,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辯證的去對待喪文化,不要讓自己過度沉迷于此,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大學是我們提升自己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所以我們不要讓大學成為我們的“養(yǎng)老院”和“娛樂場”,我們要以求知的精神去學習各種理論知識,不斷去給自己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