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敘事學涉及到電影是否是一門語言以及電影鏡頭如何表現(xiàn)以及講述的問題。這表明在電影研究領域的敘事學研究依然是與電影符號學密切相關的,電影符號學在發(fā)展中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對于電影影像符號的表意功能的探討都影響著電影敘事學的研究。在電影敘事學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是熱奈特提出的一系列敘事理論。他從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角度三個方面進行探析,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他提出的聚焦法。從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認知關系出發(fā),在電影中就形成了內聚焦、外聚焦與零聚焦。電影訴諸于視聽覺,在視覺畫面的表現(xiàn)上,不同于其他敘事藝術,視覺變化更為復雜與靈活,并且不同的攝影手法提示著不同來源與角度的觀看,每一種觀看決定著觀眾的情感認同,為了使觀眾充分理解文本與避免大的誤差的產(chǎn)生,這些視覺聚焦方法都起著引導性的重要作用。
熱奈特的敘事概念包含著敘事、故事和敘述三者。敘事是文本本身,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話語,故事是敘事所敘述的事件,而敘述就是如何講述故事。敘述問題是結構主義敘事學和電影敘事學關注的核心。安德烈·戈德羅在《什么是電影敘事學》一書中辨析了電影中的陳述與敘述。敘事學中的陳述是指“說話者存在于其陳述句之中的語言學痕跡,指語言中的主觀性現(xiàn)象。”在電影中,一些能夠讓觀眾察覺導演存在的表現(xiàn)性手法,如手持攝影,表示觀看的畫面局部遮擋,極端的角度,演員看向鏡頭打破“第四堵墻”等等,這些具有明顯陳述痕跡的指示操縱著話語的人在電影空間中所占有的位置。傳統(tǒng)經(jīng)典電影一直努力掩蓋、弱化陳述性標志,連貫性的剪輯方法和中心性的因果結構邏輯讓事件看起來好像在自我講述。而且觀眾習慣了電影的一些規(guī)則后哪怕是明顯的陳述也會被遵守與忽視。 在傳統(tǒng)的類型片中,故事的改變之下是敘述模式的套路化與固定化,而現(xiàn)代電影則在敘事方法與結構方法上做出了顛覆性的變化,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敘述方法表達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價值觀念,也是現(xiàn)代電影導演認為的更為遵循真實法則的創(chuàng)作方法。對于電影敘述問題的討論,理論家總會提出一種擬人化的敘述者身份來具體分析影片中的敘述行為。就像文學敘事研究中提出的“大鐘表師”概念一樣,電影理論家提出“大影像師”“大敘述者”概念。他們是影片敘述的真正操縱者。在電影的敘事空間里,為我們展現(xiàn)的空間是看不見拍攝現(xiàn)場和攝影機的三面空間,在這里對人物進行展示的方向來源也是場外空間和場內空間的分割所在,觀眾默認這是自己的觀看位置,因為導演往往會將攝影機的眼睛偽裝成觀眾的眼睛,在場的空間提示著未展示的、缺席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