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回家,喜逢鄰居家兒子結婚。作為鄰居,我們?nèi)叶急谎埲⒓踊槎Y。本來結婚是件好事,但結婚那天,看到的場景卻讓我對結婚的民俗產(chǎn)生了畏懼。
無論是婚禮的主角新郎和新娘,還是婚禮的配角伴郎伴娘和新郎的父母親都被“惡搞”了一番。迎親隊伍還沒回來,那些“鬧者”(大部分都是新郎的朋友和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就在距離新房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守候著,再看看他們手上,或多或少帶著些鞭炮、絲帶、禮炮等,這些便是他們的“工具”,等到迎親隊伍回來的時候,他們便將新郎、新娘擋在“半路上”,開始上演一幕所謂的鬧劇。新郎、新娘被拆散,新娘的鞋子被脫掉,繼而又將點燃的鞭炮往新郎、新娘身上扔,新娘為躲避煙火,只能兩手提著婚紗,赤裸著腳四處逃竄,盡管這樣,新娘仍然沒有逃過婚紗被燒開洞的厄運。新郎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被一大群親朋死死地圍住,想“英雄救美”,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有種“叫天天不靈,喊地地不應”的感覺。旁觀的人群站在兩旁一邊看一邊笑,似乎這一切與他們毫無關系,他們只是在觀看一場“真正的鬧劇:主角是新郎和新娘,配角是其他迎親隊伍的成員。本來十多分鐘就能走完的路程,這樣一來,足足得走兩小時多。
等到臨近家門口的時候,“鬧者們”又將新郎的鞋子也脫了,并且讓新郎背著新娘赤著腳轉(zhuǎn)圈,直到把一對新人轉(zhuǎn)暈了才停止。新郎的父母看見這樣的情景,似乎感覺鬧得有點兇,想上前勸阻。最終結果是:勸阻無效,新郎父母反被鬧者們在臉上抹面糊,涂鍋底黑。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見狀感嘆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怎么都鬧成這樣了,連最起碼的禮儀都沒有了,成什么樣子啊!”老人話音剛落,另一位年輕人接過話頭說:“老大爺,您太老土了,現(xiàn)在的社會都這樣,這是風俗習慣。”老人沒有言語。可站在一旁的我卻在想:這個風俗習慣還真不一般,連最起碼對長輩的尊重都可以棄之不顧。
的確,我們是得承認傳統(tǒng)的中國結婚風俗是有點鬧,但再怎么鬧,這也是在婚禮上,也得有個限度,也得保持點禮儀,也不能壞了道德規(guī)范?裳巯拢吹降囊磺校坪跄切┯H朋們非得把新娘的婚紗燒開幾個洞才滿意?非得將新郎父母的臉涂黑涂白才開心?所謂的風俗習慣似乎已經(jīng)演變成那些“鬧者們”借朋友結婚的機會無道德,不分輕重地耍無賴,故意拿整人來尋開心的一種惡俗。
前些日子還在媒體上看到過婚禮上伴娘被剝光衣服,從而引起一系列問題的報道。感覺現(xiàn)如今所謂的鄉(xiāng)風民俗,不僅名目繁多,花樣翻新,而且惡作劇的成份越來越多,程度也是愈演愈烈,根本不再是傳統(tǒng)的鄉(xiāng)風民俗,實際上“現(xiàn)如今的鄉(xiāng)風民俗”不僅不可登大雅之堂,而且傷風敗俗。甚至正逐步或已經(jīng)淪落為一種惡俗。
面對這種風俗習慣的纏繞與“調(diào)戲”,當事人不做任何反抗,而是無限度的忍讓,承受。原因在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婚俗禁忌:無論“鬧者們”如何鬧,當事人也只能忍受,假如因不能忍受而有言語上的反抗,甚至還做出一些不符合“婚俗”的舉動來,那么就意味著這婚禮會有諸多不詳,今后的生活也不會順利。當然,當事人也不是傻瓜,面對自己的一生的幸;蛘邽榱俗约簝号慕K生大事,自然不會冒這個險。再說,那些“鬧者們”多數(shù)都是當事人的好友,或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在喜慶的日子里,當事人冷不丁的與作為賓客的他們鬧翻了臉,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那些“鬧者們”就肆無忌憚地鬧,顧于婚俗禁忌和那一份情感的當事人就只能無限度地忍。
細細想來,如此的風俗習慣,實在是讓人哭也罷,笑也罷。
想起一句俗語:“結婚三天無大小”。
如今,也只能感嘆一句:“此言不假”!
2008年8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