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黃土山包上,是一個缺水的“干嶺嶺”。對于水老家人是嗜命的,難怪人們常說“塬上人寧舍一個饃,不舍一碗水”。
小時候家里住著一個很大的院子,足足有半畝之大。整個院子平坦、干凈,沒有一點的雜亂。看似平坦的院子,實質(zhì)上還有一定的落差,在地勢低洼處家家都打有一口水窖,是專門儲水用的,自然這么大的院子就成了收集雨水的天然平臺。這種水窖不同于水井,水井有穩(wěn)定的地下水源,而水窖只能靠收集雨水,儲備起來供一家人生活。至于蓄水量的多少要看天下雨的多寡而定。水窖整體呈一個倒漏斗,窖口用磚塊箍成圓形直筒,五六米左右深,窖底開闊,利于儲藏更多的雨水。窖上面平日里都蓋有一塊很重的石蓋,一是為了安全,另一方面怕雜物落入窖中污染水質(zhì)。取水時給鐵桶上拴個繩子,吊下去打水。打上來的水,往往水色泛黃,水味發(fā)苦,上面漂浮了一層層的蚊蠅尸體和其它的雜物,先沉淀一下水中的泥沙,再取一片干凈的紗布隔一下才能食用。即使這樣,一家人也不敢對它有絲毫的浪費,遇到雨天多的年份還勉強夠用,一到干旱之年恐怕連這樣的水都沒有了。淘過菜的水,又用來洗鍋洗碗,然后又喂牲口,真正是做到了“低碳”生活。記憶中一家人從沒有很歡暢地洗過一次澡,實在癢得不行了,端一盆水搽拭一下身子,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為了不影響水源,家里除經(jīng)常打掃院落,也從不看養(yǎng)家禽之類。在這方面爺爺是看管很嚴的。爺爺每次下田進門,放下農(nóng)具,就習慣性地掃視院子一圈。發(fā)現(xiàn)雜物,就順手拿起靠門角的掃帚,打掃起來。遇到別人家的雞跑到我們院子,一聲吆喝,頓時那些雞就像丟了魂似的躍上矮點的墻頭倉皇逃去。時間久了,那些雞一看見爺爺,都自然嚇得四處逃散。
由于水窖,下雨之前一家人就顯得很繁忙。烏云彌漫上空,如箭搭在弦上,隨時都可能有一場大雨襲來。爺爺又要將院子重新打掃一番,用鐵锨像日本鬼子掃雷一樣,將院子中雞鳥的糞便撿拾一遍。我們也不能閑著,拿出臉盆、壇子等盆盆罐罐,放在屋檐下準備接雨水。頃刻間,雨絲如線,整個院子一片水汪汪,雨水隨著地勢流入窖中,屋檐下的盆盆罐罐被雨滴砸得“碰碰”作響。看著雨水儲滿一切,心里很是歡暢。不過白忙活的時候,也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
幾年前,村落集體搬遷了,院子雖小了些,但老家人吃水再也不靠水窖了,家家都拉上了自來水,水窖自然已被填埋,成了歷史。黃藍相間的高聳水塔印刻著“甘露工程”的字樣,讓人們徹底告別了那段艱難的歲月,迎來的是擰開水龍頭那“嘩嘩”流水的甘甜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