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一位農(nóng)民,誠實而正直,朋友很少,摯友就更少了。
算得上父親摯友的,我想,也只有一位了。我對父親這位摯友的記憶隱約而深刻。父親的摯友姓陳,比父親大三歲,我稱他陳叔。
在父親十五六歲的那個年代,人們初中畢業(yè),識得幾個字,會些丈量算術(shù),也就結(jié)束了自己的求學(xué)生涯,因此讀書是不易的。父親的兄弟姐妹多,也本該如此,可不知父親從何處獲得了啟示,寫了一封信給縣教育局,沒過多久竟神奇地得到了讀高中的機會,而陳叔就是父親的高中同學(xué)。
父親是農(nóng)村人,陳叔是城里人。陳叔雖家住縣城,但家境也并不寬裕,只是比父親稍好。上高中時,父親與陳叔的路途有一段交集。因此,每逢開學(xué)或假期,父親便與陳叔一道,背著重重的棉被或柴火,提著早就稱量好的少少的糧食,趟過小河,走過十余里上上下下綿長的山路,相互扶持,去那大山深處的高中求學(xué)。如此,一道在家與學(xué)校的山路上走走停停;如此,一同度過三年高中時光,父親與陳叔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高中畢業(yè)數(shù)年后,父親與陳叔各自成了家,因忙于生活而往來不多,但父親總惦著陳叔。父親極少去他認(rèn)為人不好的親戚家里,但很樂意帶我去陳叔家。我八九歲時,父親帶我去城里辦事。事辦完后,父親開心地對我說,帶你去我朋友家玩一會兒,然后再回家。那時的我,喜歡新鮮事物,自然欣然答應(yīng)。我隨父親一道,鉆進胡同,穿過瓷磚廠,來到陳叔家。從父親與陳叔的家常中,我得知,陳叔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比我大三歲。在我的記憶里,這是我唯一一次去陳叔家。
而在我十二歲那年的一天,陳叔突來探訪父親,可是不巧,父親不在家,母親接待了陳叔。那天,陳叔頭戴一頂淺棕色的鴨舌帽,一身簡樸的打扮,手提著一袋雙喜牌白砂糖,讓母親接過。由于父親不在家,陳叔與母親聊了一會兒便下城去了。而那時的我心想,晚上有甜甜的糖水喝了。
之后,似乎父親也很少去陳叔家?墒牵嗄旰蟮囊粋傍晚,我與父親在城里偶遇陳叔。那時,我與父親乘公共汽車正準(zhǔn)備回家,而陳叔正推著板車在街上賣各種蔬菜?吹轿遗c父親坐在靠窗的位置,陳叔忙著跟我們打招呼,并快速地從板車上撿了粗壯的萵筍、胡蘿卜,裝進袋中,趕到車窗下,把裝有萵筍、胡蘿卜的袋子遞向父親。由于盛情難卻,父親只好接過陳叔的饋贈。
時光,依舊流駛;生活,依舊繼續(xù)。
不記得什么時候,有一天,我假期歸來。父親告訴我,父親在自己五十歲時去過一趟陳叔家?墒,陳嬸告訴父親,陳叔幾年前就不在了,永遠(yuǎn)睡覺了。從父親的轉(zhuǎn)述里,我分明感受到,陳嬸說話的語氣帶有一些輕松,像在開玩笑;卻又帶有更多的凄涼與無奈。對于這個消息,我很驚訝,而從父親的眼中,我看到的是深深的惋惜與失落。
現(xiàn)在,父親總會在空閑的時候,拿出自己與陳叔高中時唯一的一張黑白合影照,端詳很久,然后對我說,當(dāng)時拍照時我跟你陳叔換穿了對方的鞋子。我便仔細(xì)觀察,父親穿上了白色的運動鞋,而陳叔穿的是父親的黑皮草鞋。
我暗自思忖,父親與陳叔的友誼,樸素,如布;淡雅,如茶。
我暗自禱告,陳叔的妻子兒女好好的。
感謝陳叔——父親唯一的摯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