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秋葉黃。
眨眼間,已到文學大師孫犁誕辰100周年了。如今,先生離世已經(jīng)11個年頭了。每每翻閱那一卷卷孫犁文集,便會想起先生。由然而生一種敬意,緬懷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2002年7月11日晨,驚悉一代文學宗師孫犁與世長辭,那一刻,我真的呆了。奪眶的淚水頓時噴涌而出。
結(jié)識先生,還是二十年前的一九九二年金秋十月。那時,我應邀在魯迅文學院參加了“新作家”筆會。之后,隨同著名作家,《小說家》雜志社執(zhí)行主編聞樹國一同去了天津,有幸拜見了孫犁先生。
先生平易近人,慈祥的眉宇間總是透著心靈的明凈與哲人的深沉。能與先生促膝談心,這是我做夢都不曾想過的。時至今日,先生的諄諄教誨和那音容笑貌,仍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先生曾說,寫作就是抒發(fā)情感。有了真摯的情感,無論采用什么形式,都能產(chǎn)生好的作品。
尤其在讀書方面,先生更是有著獨到的見地。常說,文化修養(yǎng)是成就作家的基礎。沒有很好的文化環(huán)境,不認真讀書,是不能成為真正作家的。
先生不善言談,不湊熱鬧,更多的時間在靜默中與書為伴,深居簡出。對名利尤為淡薄。甚至不愿照像。給人的印象似乎多了些許文弱與孤傲。正如著名作家鐵凝在文中懷念的那樣……或許他的孤傲與謙遜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麗與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
在晚年的筆耕生活中,先生常;貞浧鹱约喊雮多世紀的文字生涯。這不能不使先生深情地思念故鄉(xiāng)的滹沱河、白洋淀和那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以及淳樸善良的父老鄉(xiāng)親,更思念伴隨自己40年風雨人生,長辭于世的結(jié)發(fā)妻子。并滿懷敬意地寫下過悼文:“青春遠離,曾無怨言。攜幼奉老,時值晚年。親友無撼,鄰閭無間。晚年相隨,我性不柔。操持家務,一如初娶。知足樂命,安于淡素。”
如此情真意切的懷念,可見先生的心地是多么的真誠和善良。在先生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中,不難看到一個個樸素、多情、純潔、善良而又勤勞的婦女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媳婦,《風云初紀》中的秋分,《光榮》中的秀梅,《山地回憶》中的妞兒等等,時;铎`活現(xiàn)地浮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先生常常談起,自己作品中的語言最早得益于母親。“母親的語言,對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其次,是我童年結(jié)發(fā)妻子,她的語言,是我的第二個母語源泉。”
孫犁,原名孫樹勛,1913年4月6日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東遼城村,家庭世代務農(nóng)。先生從小酷愛文學,中學時代就廣泛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尤其喜愛《紅樓夢》和魯迅雜文。
“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的矛盾與斗爭,魯迅先生的作品就永遠是人民制敵必勝的鋒利武器。這就叫不朽的著作。”
在外國作家中,先生似乎更喜歡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和高爾基等作品里的浪漫主義氣息,以及詩一樣的語境和美的追求。他們的作品“合乎我的氣質(zhì),合乎我的脾胃”。先生更傾向于契訶夫一樣的單純、撲素、簡練、真摯、痛惡庸俗和虛偽的做作。
先生高中畢業(yè)后,曾流落北平,在一所學校機關做了小職員。23歲時,也就是1936年,到白洋淀邊的同口鎮(zhèn)小學教書。這里的戰(zhàn)斗生活和民情風俗為先生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箲(zhàn)爆發(fā),先生投筆從戎,曾在冀中抗戰(zhàn)學院,晉察冀通訊社、報社和文聯(lián)從事教學、編輯和評論工作,先后發(fā)表了長篇論文《現(xiàn)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31歲那年,也就是1944年的早春,先生從山西出發(fā),不畏關山阻隔,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在魯迅藝術文學院任教,與當時的丁玲女士、公木、方紀等一同工作。期間,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荷花淀》(白洋淀紀事之一),《蘆花蕩》(白洋淀紀事之二),《村落戰(zhàn)》、《麥收》等優(yōu)秀短篇小說,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抗戰(zhàn)勝利后,先生回到了冀中參加土改,并繼續(xù)寫作。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了《天津日報》副刊主任,同時,創(chuàng)作出版了《囑咐》、《采蒲臺》、《村歌》、《鐵木前傳》、《風云初紀》、《白洋淀紀事》、《文藝短篇》等多種短中長篇小說和散文及理論文集。
文革開始,先生被迫輟筆,受到了平生從未有過的凌辱,前后六次被抄家。所有的藏書、信件以至寫有先生字跡的零散紙片也被洗劫一空。一家數(shù)口,被迫遷出居住多年的多倫道寓所,搬到了一處狹小陰暗的斗室棲身。之后的日子里,先生拖著體弱多病的身軀下放到了干校勞動改造。在此動亂的年代,先生賢良的妻子終因不堪迫害,在離亂中病逝。這使先生在蒙辱中更加萬分的悲痛。文革結(jié)束后,先生重新握筆,寫出了大量頗有新意的評論、散文和雜文。隨后的幾年里,接連出版了《晚年集》、《秀露集》、《澹淀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曲終集》、《耕堂雜錄》、《孫犁小說選》等約二百余萬字。
先生一生筆耕不輟,無論在延河邊的窯洞里,還是在大平原的青沙帳;無論在滹河畔的柳蔭下,還是在多倫道的住宅內(nèi),始終謳歌生活,頌揚善美,弘揚正義。用如椽的大筆抒寫并記錄著歷史的風云變幻,以及人世間的真情與冷暖。那質(zhì)樸、自然、清新、秀麗、雋永綿長的文筆深深地打動著無數(shù)的讀者。
先生尤其擅長以濃郁詩意的筆觸,通過細膩白描的手法在現(xiàn)女性的形象,表現(xiàn)時代精神而構(gòu)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那種惜墨如金的文字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幾乎成了文學界的共識。
其間,先生更是被譽為“詩人型和音樂型的小說家。”但凡說到先生的語言,評論家不惜把優(yōu)美如詩,鮮明如畫,悠揚如曲之類的言詞一古腦地奉獻,諸如深沉、含蓄、抒情、秀雅、清麗、婉約、自然、蘊籍、淡遠、簡潔、俊逸等等羅列的不厭其煩。而先生的小說,甚至被稱為“獨具特色的時代風云錄。”正如茅盾先生評價的那樣:“他的散文賦予抒情味。小說好象不講究篇章結(jié)構(gòu),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tài)度來描摹風云變幻的,好處在于雖然風趣而不落輕佻。”
魯迅博物館長孫郁也曾談及,現(xiàn)代作家中,兩位作家的語言最好,一位是魯迅,另一位是孫犁。
著名作家蔣子龍稱孫犁為“語言大師”。
著名文學評論家閻綱更是如此評價:孫犁的作品言近而旨遠,得力于他的像蜜糖一樣的語言文字。他上接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特別是《紅樓夢》,下接魯迅五四,一肩擔古今。他寫小說散文,行云流水,精粹的白描,有《紅樓》的韻味;寫雜文隨筆,一鞭一血痕,有魯迅之風……
可見先生的創(chuàng)作是多么的嚴謹與講究。
著名作家鐵凝曾在懷念先生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而引我去探究文學的本質(zhì),去領悟小說審美層面的魅力,去琢磨語言在千錘百煉之后呈現(xiàn)的潤澤,力量和奇異神采的,是孫犁的小說。
著名作家徐光耀也曾如是說,遠學魯迅,近學孫犁。并在相關文章中寫道:孫犁是我的精神支柱之一。
孫犁先生一生有著最精彩的兩個論斷:一是文人宜散不宜聚。聚則易生派別。有派別必有紛爭,紛爭必樹立旗幟,有旗幟必有代表人物。因此,人物之爭,實為文藝界紛爭之關鍵。
二是遠離政治。是指不對政治作圖解,不追風逐潮,而是以冷峻的目光審視現(xiàn)實,堅持獨立思考。不必“干預”政治。文學家是當不成政治家的。
先生一輩子像個農(nóng)民,踏踏實實地創(chuàng)作,不去開文代會,不羨慕領獎臺,不出入大賓館,甚至躲著金錢權位、榮華富貴,獨立寒秋,引吭高歌,揚浩然之氣,憂天下蒼生。
先生晚年的作品篇幅簡短,卻意蘊彌深。自己常說,“余性孤僻,疏于友道。”這種平易與坦誠,與世無爭的個性,鑄就了先生的為人與為文,自成一格,頗具風骨。
正如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稱贊的那樣:孫犁是一位有風格的作家。
而今,巨星隕落,一代文學宗師,“荷花淀派”的開創(chuàng)者,默默而平靜的走完了一生。先生的離去,不僅是中國文壇上巨大的損失,更使我失去了一位先輩,一位導師!
先生的仙逝,好比文壇倒下了一棵參天的大樹。但先生卻以文人的純潔心靈和高貴精神,聳起了一座不朽的文學豐碑!
先生是一位風格獨具的大家,更是中國人民愛戴的文學大師! 正如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經(jīng)評述的那樣:……他在用智慧和良知創(chuàng)作,把真情和大愛奉獻給了民族事業(yè)。用犀利的筆觸解剖著社會和人生,他是那種純粹的中國文人……
就在先生去逝兩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孫犁全集》,共十一卷。以先生的小說《荷花淀》命名的“荷花淀派”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流派,影響了眾多的作家,產(chǎn)生了大批風格鮮明的優(yōu)秀作品。如,著名作家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房樹民,以及徐光耀、鐵凝等作品,無不深受先生的影響。而鐵凝更是先生培養(yǎng)和扶掖的名家之一。
先生去逝不久之后,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以先生的名字設立了“孫犁報紙副刊編輯獎”。這一獎項既是對先生永久的懷念,也是對先生最好的評價。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際,為了深切緬懷一代文學大師,繁榮文學創(chuàng)作,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衡水市委宣傳部與先生的家鄉(xiāng)中共安平縣委、安平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辦了“孫犁文學獎”。成為了中國文學界的一大盛典,一種文化品牌!
2004年7月9日,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天津日報報業(yè)集團,天津市孫犁研究會,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孫犁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這一形式的活動,足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
每每,面對書桌上靜靜擺放的《孫犁文集》,我似乎再也無法拜讀下去。模糊的視線里,先生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那高高的個頭,寬闊的前額,稀疏而短硬的銀發(fā),深邃而渾濁的雙目,還有那一雙棉布套袖,一把日夜相伴的藤椅,以及那充滿憂患的愁容……
先生一生悲欣交集,獨步文壇,留給后人的是“孫犁現(xiàn)象”和“孫犁精神”。
先生的離去,無疑帶走了一個文學時代,一個不趨勢,不媚俗,遠功利,拒浮躁的文學時代……
魂歸故里,荷花淀的荷香在永久地伴著先生。先生的光輝成就,大家風范,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如今,只有用這段文字寄托對先生的哀思了。
作者簡介:楊楊。作家。河北尚義人。首位精準預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著有小說、評論、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300余萬字,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文字。各類刊物網(wǎng)站轉(zhuǎn)載獲獎。曾在《人民日報》、《收獲》、《中國作家》、《北京文學》、《新華文摘》、《中國報告文學》、《大家》、《作家》、《百花園》、《鴨綠江》、《陽光》、《散文百家》、《北方作家》等刊物發(fā)表作品!蹲吭降脑娙耍L采的外交——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總理溫家寶》、《情暖人間——“中國好人榜”嫂娘杜玉茹》、(已改編影視作品《揚善洲》)、《播灑春風暖人間——記焦裕祿式領導干部王永利》、《參天的大樹——人民公仆楊善洲》、《走進先生——緬懷文學宗師孫犁》、《不是預言的預言——中國作家距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精確預言著名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感動生命》、《天地良心》、《綠色序曲》、《情系天涯海角》等多次在人民大會堂蟬聯(lián)國家領導人頒發(fā)中國世紀大采風報告文學金獎,中國時代新聞人物報告文學金獎,中國主旋律報告文學金獎,和諧中國報告文學金獎,中國時代風采報告文學金獎,以及中國散文精英獎,全國真情人生散文獎,陽澄湖全國征文獎,走進三亞,擁抱海洋全國征文獎,瘦西湖杯全國征文獎,紫香槐下全國征文獎,第三屆科普文學征文作品獎,第三、四屆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等30余次。多家報刊雜志專欄作家,以及客座教授。
通聯(lián):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勞動就業(yè)局轉(zhuǎn) 楊楊 郵編:076750
駐京:朝陽區(qū)東土城路25號中國作家協(xié)會
駐京:海淀區(qū)大有莊路100號中央黨校
駐蒙: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
郵箱: yy54789@sina.com 13231354789(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