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曾國藩,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做官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這句廣為流傳的話。曾國藩做官的確非常成功,曾七年十次升遷,連躍十級。他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者,著名戰(zhàn)略家、政治家,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人們所熟知,曾國藩做官成功的一面。殊不知,曾國藩還是晚清著名理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其謙謙君子崇高道德形象更是為后世學者所頂禮膜拜,被譽為封建社會最后一位“儒學”大師。
曾國藩出生并不顯赫,祖輩皆務農(nóng),其父親是一位落第秀才。但是,曾國藩為什么能集眾多輝煌于一身,取得巨大成就呢?在曾國藩遺留下來寫給家人的書信及日記中,我深刻理解到,他能取得如次成就的關鍵是個人在“修身”上有不同凡響的造詣。
曾國藩是一位愛讀書的人。他22歲考中秀才,隨后參加過兩次會考都落榜。在第二次落榜失意傷心之余,他取道南下,準備游歷天下增加見識。到南京時,身無分文,于是在其父親考秀才時的一位朋友那里借了銀子100兩。然而,他卻用100兩銀子買了一部《二十三史》。當時一個七品縣官一年俸祿才是40兩銀子左右。可見曾國藩對讀書的鐘愛。在其隨后身居高位時,他更是每日堅持不懈學習諸子百家,并在家信中時常告誡兄弟及兒子,要求他們每天都要讀書學習。他曾說過,讀書有多方面好處:一是能樹立正確信仰(人生觀、價值觀);二是能“自衛(wèi)其生”,意思是能讓人學到生存技巧、本領;三是能保養(yǎng)身體。曾國藩自己更是無一日不讀書,終生手不釋卷,直到臨死前一天還在寫日記、讀書。
曾國藩是一位勤儉節(jié)約的人。他曾被同僚戲稱外號為“一品宰相”。這個外號由來,與曾國藩飲食習慣有關。曾國藩在家吃飯,每噸飯只吃一盤菜,每天如此。有一次,他到下面巡訪,下屬官員為他備了一桌山珍海味,可他只吃眼前的一盤菜。下屬不解其意,嚇得不輕,后來還是隨從解釋了其中緣由。因此,同僚送他“一品宰相”雅號。曾國藩除了上朝穿的幾套官府外,其余衣服全部是妻子、家人等織布、紡線制作。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在身體力行的同時,曾國藩告誡家人要勤勞,種糧、種菜、養(yǎng)豬、紡紗、織布等都要親歷親為。他在日記中指出勤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勤在個人,能養(yǎng)生保證健康身體,并能培養(yǎng)然優(yōu)良品格;二是勤在家庭,家和萬事興;三是勤在團隊,能形成良好的團隊風氣。
曾國藩是一位充滿情趣的人。多數(shù)人印象里,理學大師應是無趣、迂腐的老學究。曾國藩恰恰相反,他有鮮為人知的一面,幽默風趣。他留下著名詩句:“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個窮骨頭”。“撐起兩根窮骨頭”是說人要有骨氣。“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是告誡人心中要有一種生機、活力和情趣。在曾國藩任湘軍團練史時,他喜歡每天飯后與幕僚們講身邊發(fā)生的趣事。曾國藩曾動給大家講過一件關于他的兒子的趣事:曾紀澤新婚三天,媳婦效仿婆婆每天織布、紡紗到深夜,頭兩天曾紀澤還能忍受,到第三天夜晚,曾紀澤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實在在忍不住了,在深夜大聲對其母親喊道:“母親,快把你兒媳的紡車砸了吧。每天晚上嘰嘰喳喳響個不停,讓我睡不著。”曾國藩在不遠處房子聽到,也大聲對其夫人說到:“夫人,快把你的紡車砸了吧,每天紡線到深夜,我也睡不著。”這個故事說完,逗得幕僚們哈哈大笑。曾國藩反對無趣的生活,他把人生的“趣”看的十分重要,在家書中對人生的趣有如下解讀:一是趣對個人有很大意義,心中沒有生機、活力的人,也不會對人生有多珍惜;二是趣對親情和家庭有重大意義,一個家庭充滿活力和生機,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的人才會感覺幸福,進而才會妻賢子孝、兄弟和睦;三是趣對團隊有重大意義,團隊充滿生機和活力,才會齊心奮勇爭先,一團死水的團隊沒有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曾國藩是一位懂得自律、善于自省的人。曾國藩另外一個外號,叫曾三戒。關于這個外號,同樣有典故。1838年,曾國藩28歲,考中進士,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一年的曾國藩得意忘形,整天和好友及同窗們吃喝玩樂,并接父親曾麟書至京享受生活。其父在北京待了幾天,看到兒子如此頹廢很是氣憤,幾日便離開。回家后就給曾國藩寫了一封長長的家信痛斥他,全文中心意思是告誡他要“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曾國藩是一位孝子,接到書信后羞愧難當,當即立下三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由此“曾三戒”外號傳至開來。他還拜儒學大師唐鑒為師,在唐鑒的指導下,他痛改往日惡習,堅持每天“寫日記”反省當日得失,并養(yǎng)成“慎獨”、每日靜坐的習慣。同時,曾國藩給自己寫下“日課十三條”,其內(nèi)容安排包括“主敬、靜坐、早起、讀史、寫日記、練字、謹言、養(yǎng)氣、作詩文” 等每天從早到晚必做的十三件事情。這些一天中的習慣功課,曾國藩堅持了一生。
在《曾國藩家訓》中還了解到,他身上還有很多值得后人推崇及學習的地方,他告誡其兄弟、兒女及門生,比如“做人要誠信”;“做人要能忍讓”;做人要“戒多言,不糾纏,少爭論”等很多內(nèi)容,他認為: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爭論易導致意氣用事、爭論本身就是糾纏;“君子予以義,小人予以利”,利益之爭沒必要,不應與人爭利益之長短。諸如此類如何培養(yǎng)子弟們做一個正人君子、如何正確做事等內(nèi)容不勝枚舉。
在曾國藩身體力行的教育及指導下,曾氏家族一度興旺至湖南首富,其子弟、門生、故吏遍布全國各個政要部門,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zhàn)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大多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高尚的人格情操,完美的道德形象,讓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都為之嘆服,他曾說:“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益號文正)。”表達出對這位已故同鄉(xiāng)的極其崇拜之情。在湖南歷史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一部《曾國藩家訓》,上面有毛澤東同志研習后留下的筆跡及心得。
儒家思想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身修為、品格乃是做人最基礎的東西?v觀毛澤東、曾國藩的兩位典范人物的人格特點,他們有極其相似之處。首先,他們都是湖南籍人士,祖輩都是務農(nóng),并且都是書生帶兵,儒雅的將領。其次,曾國藩熟讀二十三史及百家經(jīng)典,無一日不讀書。毛澤東同樣是熟讀二十四史(包括《清史稿》)、《資治通鑒》等諸子百家,終生手不釋卷。再者,曾國藩是一位胸懷博大的人,他的門生李鴻章曾三次叛逃他門下,但是曾國藩不計前嫌還是大力舉薦他做兩廣總督。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寬廣,就能成就多大事情。”可見兩人在心懷寬廣方面有異曲同工之處。第四,關于毛澤東同志勤儉節(jié)約、勤勞有很多典故,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比如關于棉衣,他曾說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樣的經(jīng)典。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更是帶頭種菜、種糧等。兩人身上都具有勤儉節(jié)約、自主學習、自律自省、胸懷坦蕩等很多優(yōu)秀品質(zhì)。更重要的是,兩人的道德修養(yǎng)、個人品格等方面都是人中楷模,做人成功的典范。也因此曾國藩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毛澤東更是千百年來屈指可數(shù)的偉大領袖、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文學家、書法家。
由此更加證明,一個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來。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人格的高度、做人的成功與否,往往最終決定了一個人成敗及成就的大小,這或許也是我們今人研究曾國藩收獲到的最大益處及智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