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八月,是個沉甸甸的日子。沉甸甸意味收獲,象征豐盈。不知是湊巧還是幸運?我正趕上這沉甸甸的節(jié)令,收獲了一份豐盈的驚喜。還沒踏上“張騫故里,神奇桔鄉(xiāng)”這片土地,我對漢中先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那是5個月前,陜西漢中以“2012漢中柑桔旅游文化節(jié)”為契機,舉辦了一次海內外“張騫杯楹聯大賽”。為應對比賽,我在電腦上來了一個地毯式搜尋,于是,對城固便相識起來。
陜西漢中是張魯苦心經營三十年的老巢,他在此開辟了亂世中的盛世。漢中盆地就像一塊聚寶盆,引得無數英雄競相折腰。城固就落在盆子的中央。
城固縣城不大,卻戴著“張騫故里,神奇桔鄉(xiāng)”的桂冠。這里神奇的山,秀明的水和被譽為桔鄉(xiāng)四杰的張騫、李固、唐公昉(房)、張鳳融一干傳奇人物,使得小小的城固,一度聲名鵲起,游人如織。
管不了是城固對我的邀請,或是我對城固的向往,我終于出師有名般成行,成了如織的游人,桔園是我漢中之旅的第二站。
桔園位于距城固縣15公里的桔園鎮(zhèn)升仙村。說是園,其實我還真沒見過這么大的園子,35000畝的桔子連成一片。那不是一片園,是一片海,一片碧波蕩漾,終年覆綠的桔海。我們的車駛進桔園,發(fā)現桔園竟沒有門。我想,這么大的園子,門關得住什么?沒有門的桔園才是大方的呀!如此,不正敞開著胸懷,擁抱來自.八方的游客么。沒容得我多想,載著我們的車子早已鉆進了桔園的懷抱深處。
桔園的地勢呈坐北朝南狀,最北的山嶺是秦嶺的余脈。園區(qū)由南向北漸行漸高,山腳有盤山公路直通山腰,山腰設多條步行小道延伸山嶺。我們一行五人乘車來到山腰停車場,這里是景區(qū)的中心,有店鋪,有農家樂,人聲嘈雜,好生熱鬧。下得車來,我穿過熱鬧的人群,徑自登上了桔園的攬勝臺。
攬勝臺依唐公山山勢而建,背北面南。臨臺遠可眺五山會局,湑水蜿蜒;近可觀連綿桔海,起伏綠波。據導游講解,所謂五山會局:是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山參差坐落東南西北中的五個方位。五行山分別是:東木,駱駝山;南火,斗山;西金,伏牛山;北水,唐公山;中土,慶山。當年一代高士唐公昉(房 )就是因了這五山會局的風水寶地,在此修道成仙的。聽著介紹,我依次向東西南中四個方向望去,因是陰天,幾個山峰只是隱隱然依稀浮現,似乎淡淡的幾筆。再看背后的唐公山,沒有參天大樹,也沒有云蒸霧繞,有的是山光撲面,有的是桔樹盈眸。都說神仙是可親而不可近的,但我仍極力尋覓神仙的蹤跡,或許神仙也在某處注視著我,我無所獲,又似有所獲。是人世間的滄桑湮沒了仙跡,還是仙跡融進了滄桑。是了,這縷縷山風,取次山光,莫不是神仙化作的仙氣與靈光?再看湑河呈s形像小蛇般從桔園鎮(zhèn)游過。“五山會局,一水環(huán)繞”。難怪唐公選在此處學道、種桔,也難怪桔鄉(xiāng)膽敢冠以神奇之謂,玄機原來在此。
沿攬勝臺東轉,有仿古長廊連通攬勝臺,長廊自西向東依山就勢而建,廊長百余米,寬近三米。長廊翹角下方均掛有大紅燈籠,紅燈、黃桔、綠樹,三者相映成趣,橫生著詩情,也流露出畫意。回廊每間柱子上方皆懸掛柑桔系列品種圖照,背面鑲嵌歷代名人詠桔名篇,屈原、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一個個名人躍然詩里,仿佛對游人訴說著桔的味,桔的品。
行至長廊中段,便到了“橘頌亭”。橘頌亭正中的廊柱上掛雕刻對聯云:文采在胸游勝地,爽風盈袖過回廊。讀罷聯文,我不禁暗自佩服對聯作者來,此時此地,我才覺察到徐徐爽風正向我頻頻吹送,文思亦在胸中潛滋暗長開來。
除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桔園的風,也是神奇異常。此話怎講?原來桔園的風向白天,晚上是不同的。白天風朝山里吹,晚上風向山外刮。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賦予了桔優(yōu)越的生存空間。偌大的西北,只此一處裁培柑桔;小小的柑桔,也只此一處能體現其生命價值。柑桔本是南方種植,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之說為證。十幾年前,我曾作詠桔對聯:“不為榮華遷異土,寧求充實守南疆”。對聯寫的是桔的戀家情結與守土品格。未曾料,這幅對聯在此卻黯然失色。
身在桔園,宛若置身于桔的海洋。山坡上,馬路邊,一片一片的桔子皆以六尺寬的小道分割開來,即便是陡峭的山嶺,以至沒有路的險峻地帶,也種滿了桔子。那金黃色的桔子,一個個小燈籠似的掛在枝頭,似乎每個桔子里都有一個小生命在顫動。假如桔園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應該分給串串桔子,三分姿色應該分給株株桔樹。黃的桔子,綠的桔樹,紅的燈籠迎著風,和著節(jié)拍般扭著擺著,競相起舞。此情此景,你一定會驚嘆這不是桔園,不是桔鄉(xiāng),也不是桔海。你繼而又會反問自己:這不是桔園、桔鄉(xiāng)、桔海,又是什么?
過長廊東頭,左轉彎,是升仙大道的入口處。入口豎一石碑,上書:“升仙大道”四字,碑背面刻有升仙大道題記。從這條大道可直上唐公山山嶺,至山嶺的中段就是升仙臺。沿大道徑直拾級,每有平坦地帶便豎起碑石。第一通碑:圣地育仙。第二通碑:志道結緣..........由于天色將晚,且人有點累,我沒有登上升仙臺。
返回住所的路上,我莫不遺憾地想:假如今天我沿升仙大道登上了升仙臺,我豈不升仙了一回。這個想法一閃而過,頓時暗自一笑:“得道、升仙豈是我這凡夫俗子所能及”。笑過,似有所悟:此大道非彼大道,我輩當務之急是腳踏實地地一心悟道,沒有悟道(到),是不能得道(到)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