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通過超星直播平臺,聆聽了第六屆全國高�;旌鲜浇虒W設計創(chuàng)新大賽特等獎獲得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尚榮華教授,從在線資源應用視角分享課程變革思路與做法,分享教學實踐與大賽經驗。這場講座讓我深受啟發(fā),也讓我對高校課程改革的方向與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混合式教學: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講座中,主講人反復強調混合式教學是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隨著在線教育資源的井噴式發(fā)展,傳統(tǒng)課堂的“單向輸出”模式已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深度化學習的需求�;旌鲜浇虒W通過整合線上資源與線下互動,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生態(tài)。例如,通過SPOC(小規(guī)模在線課程)、微課、虛擬仿真實驗等資源,教師可將知識傳遞前置,將課堂時間留給高階思維訓練、問題探究與實踐應用。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對我而言,這一理念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程設計。過去,我常將線上資源局限于輔助工具(如PPT或視頻),未能真正將其融入教學閉環(huán)。今后,我計劃借鑒“翻轉課堂”模式,利用在線平臺發(fā)布預習任務,并通過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軌跡,精準定位難點,使線下課堂更具針對性。
二、資源整合:從“碎片化”到“系統(tǒng)化”
講座中分享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主講人提出,優(yōu)質在線資源需要經過“篩選—重構—融合”的再加工過程,才能轉化為有效的課程內容。例如,在《工程力學》課程中,教師將國家級精品課視頻、行業(yè)案例庫與自建虛擬實驗平臺結合,形成“理論—實踐—創(chuàng)新”三階遞進的學習模塊。這種系統(tǒng)化設計既避免了資源堆砌的“大雜燴”問題,又實現(xiàn)了知識體系的邏輯貫通。
反思自身教學,我意識到自己在資源整合上存在“重數量、輕結構”的誤區(qū)。未來,我將嘗試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圍繞核心知識點構建“資源包”,并設計配套的線上討論、協(xié)作任務與反饋機制。例如,在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可引入MOOCs中的經典案例作為課前導學;在實踐性課程中,利用虛擬仿真平臺模擬真實場景,幫助學生提前熟悉操作流程,從而提升線下實訓效率。
三、以賽促教:教學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
主講人結合參與混合式教學設計大賽的經驗,分享了“以賽促教”的實踐價值。比賽不僅是教學成果的展示平臺,更是推動教師反思、迭代教學設計的重要契機。例如,參賽過程中需明確教學目標與混合式設計的契合點,需通過學情分析、資源適配、評價反饋等環(huán)節(jié)證明教學有效性。這些要求倒逼教師跳出經驗主義框架,用更科學的思維優(yōu)化課程。
這一觀點讓我聯(lián)想到當前高校教師普遍面臨的挑戰(zhàn):如何在繁重的科研與教學任務中保持創(chuàng)新動力?或許,“以賽促教”正是一種破局思路。通過參與教學競賽,教師能系統(tǒng)梳理教學理念、積累特色案例,同時與同行交流碰撞,形成“教學—反思—改進”的良性循環(huán)。未來,我計劃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探索基于項目式學習(PBL)的混合式課程設計,并嘗試將其轉化為參賽案例,在實踐中檢驗與優(yōu)化。
這場講座讓我深刻認識到,混合式教學并非簡單疊加線上與線下環(huán)節(jié),而是通過技術賦能重構教育生態(tài)。其核心始終是“育人”——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課堂的深度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與創(chuàng)造力。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既要擁抱技術變革,主動學習新工具、新方法,更要堅守教育初心,避免陷入“為技術而技術”的誤區(qū)。
未來,我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持續(xù)探索混合式教學的多元路徑,讓在線資源真正成為助力學生成長的“腳手架”,讓課堂煥發(fā)更多的生命力與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