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哈姆雷特
在近期的文學理論課程中和學生們分享了有關于精神分析文學理論的內(nèi)容。對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與無意識論的內(nèi)容有了進一步認識,同時在課堂討論中結合該理論探討愛與被愛的意義,典型人物的命運等論題,都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也對論辯思維的培養(yǎng)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無意識與人格結構
精神分析三大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榮格、拉康。
首先,弗洛伊德提出無意識的概念。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下意識做出一些動作。例如演講感到緊張時會手心出汗或下意識四處張望。這些生活中動作源于人的無意識層面。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靈由三個部分構成:意識、前意識、無意識。其中,無意識是人類心靈中最隱秘的部分。如果將意識結構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無意識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冰山部分,意識則是浮現(xiàn)在海平面的部分。意識作為一種重要的心靈活動,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有所表現(xiàn)。例如:在魯迅的《祝福》中,四嬸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可見一斑。祥林嫂出嫁丈夫,自我逃離后第二次被嫁人,但是好景不長,祥林嫂再次經(jīng)歷第二次精神打擊:丈夫死亡孩子被狼吃掉。此時的祥林嫂接近崩潰。第二次回到魯四老爺家時,祥林嫂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不祥的代名詞。當新年來到人們忙著做祝福時,祥林嫂按照往常也想搭把手,卻被四嬸呵。“祥林嫂,你放著吧。”這一系列的話語向我們揭示了四嬸無意識活動中對她的冷漠麻木與排斥。二者之間的關系,從初期的工具化雇傭關系到中期成為封建禮教的執(zhí)行者,四嬸展現(xiàn)出對祥林嫂那一表面同情實際剝削的本質。
在力比多的作用下,人格結構呈現(xiàn)出三種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其中,自然屬性中的本我體現(xiàn)純粹意志,通常體現(xiàn)“我想要”,遵循著快樂原則。自我在人格結構中體現(xiàn)“我能做”,遵循著現(xiàn)實原則,而“超我”體現(xiàn)著“我應該怎么做”,遵循道德原則。人格彼此交織相互影響。當三者和諧共生時,三者和諧則心理健康,當本我超越自我時,會導致行為失控或者過度壓抑,進一步導致精神問題被放大。例如在俄羅斯文學代表人物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安娜卡列尼娜》在婚姻和對愛情的追求中逐漸迷失。一方面,她的本我告訴自己我要自由,追求美滿的愛情和真正的愛人。她不顧一切與軍官沃倫斯基在一起。另一方面,作為已婚女性,人格結構中的超我時刻提醒安娜不能越軌。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掙扎使安娜陷入情感的漩渦之中。信奉并追求真愛的安娜,一心渴望與愛人長相廝守,但她愛上的軍官本身道德敗壞、腐化墮落,使她陷入了一個更深更卑鄙的感情漩渦里。因此,女主角最終在漩渦中以死亡來使自己得到解脫。
二、對生死的拷問
著名戲劇《哈姆萊特》中曾發(fā)出深刻的吶喊:“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question.”有人選擇了死亡,就有人選擇了生存。無論哪一種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余華在小說《活著》中描寫了小人物福貴。福貴經(jīng)歷了,年輕時沉迷賭博、揮霍家產(chǎn),甚至對懷孕的妻子家珍拳腳相加,最終輸光祖業(yè),導致父親氣死,全家淪為貧農(nóng)。親人接二連三的離世使福貴看清了生命的本質,即使只剩下他和老黃牛相依為命,福貴依然選擇堅強地活了下去。
通過精神分析法對典型人物性格進行深刻剖析,照見了無意識對人物行為乃至命運的深刻影響。這一分析法也為影視編劇與文本批評提供了新穎的視角,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獨特的書寫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