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作為政治家,他幫助秦王統(tǒng)一天下。作為文學(xué)家,他的代表作《諫逐客書》,可以看作優(yōu)秀公文的范本。《諫逐客書》的寫作背景是韓國害怕秦國的進攻,于是趁著秦國修水利之際,派水工鄭國到秦國修一條灌溉渠,以此來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之后,秦國的貴族發(fā)現(xiàn)了這一陰謀,于是上書秦王,驅(qū)逐客卿。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逐之列,于是寫了這篇文章。
文章的第一段,開門見山,表明自己的觀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直接指出逐客是錯誤的。
接著,他列舉了一些史實。他認為穆公廣納人才,使得秦國稱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使得秦國民盛國強;惠王任用張儀的計策,拆散了六國對秦國的聯(lián)盟;昭王得范雎,強化了中央集權(quán)。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因為這四位君主重用客卿,才使得民富國強,這采用了正面論證的方法。接著,他認為“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這是從反面進行論證。通過一正一反的論證,就突出了客卿對秦國的重要作用。
再次,李斯認為隨侯珠、和氏璧、昆山的美玉都不是秦國產(chǎn)的,但是秦王卻很喜歡,這是什么緣故呢?“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秦王卻很喜歡聽,這又是為什么呢?接著,話鋒一轉(zhuǎn),在任用人才方面,不問青紅皂白,不論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國人,就得離開?傊,說明秦王喜好異國之物,卻驅(qū)逐非秦之人,這樣的話不利于統(tǒng)一天下。
接著,他認為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正是因為他們不拋棄民眾。從反面來說,拒絕客卿,使得賢士不敢進入秦國,相當(dāng)于把武器借給賊寇。這里,闡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
最后得出結(jié)論,驅(qū)逐客卿,會使得秦國虛弱,而讓他國強盛,這樣秦國會很危險。
總之,李斯的論證很有說服力,最終秦王也收回了成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