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的特定節(jié)令,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不知不覺間,2023年我們已送走了8個節(jié)氣。6月6日,芒種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9個,排在小滿之后,是夏季的第3個節(jié)氣。
“芒種”這兩個字怎么讀?是 máng zhǒng 還是 máng zhòng?通過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便知道這個節(jié)氣應該讀成 máng zhòng,“種”讀四聲。有意思的是,再查一查《漢語大詞典》,兩個發(fā)音均可,“種”讀三聲的 máng zhǒng 是稻、麥之類有芒刺的谷物,“種”讀四聲的 máng zhòng 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宋末元初理學家吳澄的節(jié)氣經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芒種,“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思是,到了芒種這個時節(jié),有芒的谷類作物可以播種了。芒種到,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結穗,籽實黃熟要盡快收割,下一批夏播作物也需及時搶種。節(jié)氣的“芒種”由兩個概念組成,芒(有芒刺的谷物)和種(種植新一輪的谷物),簡簡單單的兩個字,背后卻代表了一連串的農事活動。芒種的含義,就是“有芒的谷類作物可以播種了”,如果過了芒種還不播種,那就沒有用了。農諺有云,“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芒種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農時節(jié)令的總結,在農耕社會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關于種植作物的時機,芒種是個承先啟后的分界點。這個節(jié)氣一到,許多人就都在為著耕種而忙碌,所以民間也稱之為“忙種”,意思是忙著耕種。
那么芒種的英文怎么說?目前所見的翻譯,絕大多數(shù)都是 Grain in Ear,漢英詞典、中國氣象局、《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節(jié)氣倒計時、《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等媒體平臺,都是這樣翻譯的。其實,我第一次看到 Grain in Ear 的時候,其實是不知所云的,“耳內有谷物”的理解不合常理,但又不明白所指為何。大家都這樣用,似乎是約定俗成的標準答案,我也就不求甚解了。后來查了《牛津英語詞典》,才知道 in ear(又作 in the ear 或 into ear)是個短語,意思是 in the stage of bearing ears(處于結穗的階段),這里的 ear 是“穗”,不是“耳朵”。至此,我才恍然大悟,“芒種”的傳統(tǒng)英譯 Grain in Ear 是“谷物結穗”之意,傳達了芒種時“有芒作物已經結穗”的物候。然而,Grain in Ear 這個英文表達可能會讓許多人不懂、誤解,而且只翻譯了“芒種”前一半的“芒”,后一半的“種”并沒有交代。“芒種”的涵義豐富,連中文都需要背景說明,英譯若想一譯到位,難度的確較高。那么我們不妨采取直譯,把它翻成 Awn and Sowing(字面“芒與種zhòng”),忠實傳達“芒”(awn [ɔn])和“播種”(sowing [ˈsoʊɪŋ],動名詞,動詞原形sow [soʊ])這兩大核心概念,必要時可以再做進一步解釋。關于 Grain in Ear 這個英譯,雖然各路專家多有共識,各家媒體也多為采用,然而能清楚其意者有多少?即使對上了“芒種”前一半的“芒”,后一半的“種”也沒有處理。新譯 Awn and Sowing(“芒與種zhòng”)另辟蹊徑,起碼讓我們知道芒種是兩個概念。
中國文化特色詞的英譯是個老問題。二十四節(jié)氣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更是列入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之中。放眼世界,在把自己的文化特色詞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均以音譯(即借詞、轉寫)為主要的手段,借譯(即直譯)次之。那么,“芒種”的英文,我們也能否考慮先推漢語拼音的 Mangzhong,再配合“有芒有種”的新譯 Awn and Sowing,以作為補充說明,加速受眾的理解和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