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模式偏重于傳統(tǒng)的單一傳送——接受這一教學模式,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很好的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實施,也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和熱情。過于強調(diào)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shù)膶ο,很少顧及學生的主觀情感和心理需求。學生在課堂上要么玩手機、打游戲,要么看自己喜歡的書,更有甚者直接睡覺,課堂上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互動性。而作為老師,我們每上完一堂課,最關(guān)心的就是我教的學生都明白了嗎?我們對每堂課所教的內(nèi)容進行檢測的方法,就是通過第二堂課的課前提問、作業(yè)、考試、觀察來了解,但是這些都太慢,不能實時、客觀、全面地掌握當前的教學狀態(tài)。這樣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形成教與學的有效互動。
2、學生對外國文學有距離感
學生對外國文學有一定的距離感,這一點是和我們中國文學相比較而言的。通過對目前在校學生跟蹤調(diào)查,目前80%的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有些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了解停留在碎片化的閱讀的狀態(tài),只是對外國文學作品中某一個片段有所了解,對完整的外國文學作品閱讀的學生幾乎為零。大部分對外國文學的認知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只知作品名稱不閱讀”的層次,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外國文學的教學難度。
3、忽視對學生的價值塑造
目前外國文學史的教學只偏重于對文學史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不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和情操的陶冶,影響了學生充分認識外國文學的思想價值、倫理價值和美學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