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往往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而恰恰正是這個認識,讓他們成為了普通人。
而我們真的像上帝一樣全知么?那么,請問,一個國家衰落的征兆是什么?一個企業(yè)興起的標志又是什么?
敢問,魂力是什么?瞬殺是什么?漿芝是什么?賜印是什么?侵蝕者是什么?亡靈使是什么?黃金魂霧是什么?希斯亞果實是什么?囚魂植被是什么?
即便你看過這個玄幻故事,理解文字要表達的意思,那也是在玄幻世界里面的含義。這些文字組成的東西在真實世界里又代表的是什么?
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天資聰明,加上家族條件很好,從小耳濡目染,白天讀書,晚上回家后將自己一天的感想寫在紙上。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學業(yè)大有長進,小小年紀,已經讀過很多書,漸能出筆成章了。父親的至親好友看了,都贊不絕口,稱他是一個難得的“神童”。在一片贊揚的美譽中,少年蘇軾不免有點飄飄然。
有一年,過年的時候——王安石說“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時候。蘇軾家也不例外。而那年蘇軾胸有成竹地對父親蘇洵說:“今年的對聯包了。”
“你能行嗎?”父親疑惑地問他,想這小子又準備搗什么鬼。
蘇小妹也追上來,說:“哥,你真能行?”
“這有什么難的。你這人真煩。”說完,蘇軾一甩袖子回房間云了。其實蘇軾一貫勤學善讀,對聯早就想好了——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除夕一大早,蘇軾就洋洋灑灑揮筆寫下了這副對聯,然后讓書童工工整整地掛在大木門上。一位白發(fā)老翁路過蘇家時,看見了此副對聯,深感這位蘇公子太自大了。幾天后,白發(fā)老翁手持一本憶,來蘇府拜見小東坡,言講自己才疏學淺,特來向蘇公子請教。蘇東坡滿不在乎地接過書本,翻開一看,上面的字竟然一個也不認識,更甭說寫的是什么意思了……頓時紅了臉。老翁見狀,不露聲色地向前挪幾步,恭恭敬敬地說:“請賜教。”蘇東坡臉一陣紅,一陣白,心里很不是滋味。無奈之下,他還是鼓起勇氣,如實告訴老者他并不認識上面的文字。這個老翁聽了哈哈大笑,捋著胡子激他:“蘇公子,你不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嗎?”言罷,他拿著書本,扭頭便走。
經過那次的教訓,蘇軾才懂得“天外有人,山外有山”,自己應該永不滿足,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此后,他手不釋書,朝夕攻讀,虛心求教,文學造詣日深,終于成為北宋文學界和書畫界的佼佼者。
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那他的大腦已經被“塞滿”,不能裝入新的知識和事物。而往往,越是博學的人越是會看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越是會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去提高自己。
那么我們什么時候可以認為自己已知了呢?
答案是在我們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之后。比如,炒股。包括巴菲特在內的一些股票人士可以由一個上市企業(yè)的財務報表經過計算,便可以得出他現在的股票是高于還是低于市場的預期。再比如,編劇。如果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想想自己是那個電演的編導的話,我們會讓那個故事如何發(fā)展,我們會讓里面故事的人物發(fā)生怎樣的糾葛?多想想為什么這樣編,為什么不像那樣編,怎樣編排故事節(jié)構更好?慢慢時間久了,你如果發(fā)現你可以對故事發(fā)展進行“激興”了,那么便是我們有點“已知”了。
如果正讀文章的您,還認為我的觀點是錯誤的,一如那天,我侄女興沖沖地跑過來,然后說,叔叔,你知道嗎,我會數學,我可以數到9了。
然后我會抱之一樣的態(tài)度——我只能無奈地笑著點頭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