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是一位享譽世界而又飽受爭議的韓國電影導(dǎo)演,他的作品多致力于對人性和欲望的探索,他獨有的“金式”風(fēng)格的畫面語言蘊含了異常豐富深刻的意義。金氏的代表作《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所有作品中最溫情的一部,影片情節(jié)簡潔、畫面唯美、對白稀少、色調(diào)冷峻,通過蕭散簡遠的水墨畫般的寫意畫面,以氣韻生動的禪宗視角,訴說人生哲思,折射東方美學(xué)的底蘊。本片通過中國水墨畫般的影像創(chuàng)造,探討善與惡、罪與贖、舍與得以及人世輪回、生死循環(huán)等終極話題,其禪意語境中蘊含著深沉的哲思。
一、 清虛玄遠的影像風(fēng)格
影片開場透過兩扇刻有門神圖案的緩緩打開的木門,以遠景鏡頭呈現(xiàn)給觀眾一個色調(diào)清新、峰巒疊翠、煙波浩渺的水墨畫般的場景。淡藍的天空下蒼翠的群山環(huán)抱一池清澈透明的湖水,水中央漂浮著一座古寺。整個畫面與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的三段式構(gòu)圖相契合,大片湖水占據(jù)主要畫幅,近處是疏林枯樹,遠山一抹置于畫幅的最上端,意境清新又蕭索,枯筆淡墨,抒寫出濃厚的東方美學(xué)的情懷。
影片中空鏡頭的呈現(xiàn)并不只是從單一的固定視角,影片中畫面的透視法如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通過俯拍、仰拍、平拍、特寫鏡頭、搖鏡頭等從多角度、多層次交代場景。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之說,《春夏秋冬又一春》深得“三遠”之真諦,影片多次通過遠景、全景、近景的切換,展現(xiàn)遠山、近水并步步逼近水中央的古寺,達到了移步換景的效果,通過山的俊秀、水的清澈,古寺的靜謐,營造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清虛玄遠的意緒。
二、 玄妙自然的隱喻與象征
金基德的電影耐人尋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通過隱喻和象征,含蓄的表達思想和情感。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隱喻和象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四季
影片按四季劃分四個章節(jié),以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輪回暗合老僧童僧命運的循環(huán)變更,春夏秋冬分別代表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四個階段。金基德通過四季輪回展開人的一生,將人生中的善惡美丑含蓄而有力地表露出來,對愛恨情仇、生死欲望等進行解讀,旨在探索人生真諦,使觀眾的心靈受到洗禮、人生觀得到升華。
2.水
影片的場景就發(fā)生在水面上,水作為一個重要的象征符號,在影片中承載著很多寓意。人物的外在動作及心理波動都與水產(chǎn)生隱喻關(guān)系。湖面的水波瀾不驚,如影片中的老和尚無欲念、無悲喜,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同時,水也是欲望的象征,當少年和尚難以抑制對來寺療傷的少女的愛慕時,他沖入小船,幾近瘋狂的劃動船槳,浪花四濺,打濕了他的衣服也模糊了觀眾的視線。少年激起的浪花象征著他內(nèi)心噴薄欲出的欲望。弗洛伊德說:“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原動力,在人類生活中是異;钴S的,像地下奔騰的巖漿,無時無刻不在蒸騰、沖動、尋求著爆發(fā)。”
3.古寺、靈船
孤島上的古寺內(nèi)部陳設(shè)簡單,只有一尊佛像,一張香案,一個蒲團以及兩扇沒有墻的門。這尊佛像的底座是一個石質(zhì)魚缸,魚缸中有幾條游來游去的金魚,佛像與魚缸的造型關(guān)系正如古寺與湖水的關(guān)系,由此可見,佛像與古寺都是心靈的庇護所的象征。靈船通體繪有菩薩、蓮花、祥云等禪宗符號的圖像,水面上漂浮不定的靈船是通向外界的交通工具,其富含禪意的圖像代表了孤島上主人公亦或是導(dǎo)演本人的靈魂追求,它漂浮不定的狀態(tài)反映了人無法在自我與外界間找到平衡。
他的這部電影,使用獨特的東方美學(xué)的審美方式,構(gòu)建了一方水墨山水畫般的與世隔絕的靈魂棲息地,并盡可能深入地思考人生。對人生的悲憫之情使金基德一直在探尋靈魂救贖之路,即使這種救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永遠無法實現(xiàn)。至少從他的影片中觀眾的心靈能得到些許的慰藉,焦躁的靈魂在這里能歇歇腳。這也是金基德電影的成功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