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0年《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橫空出世,標志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研究正式影響了并且參與了電影的創(chuàng)作伊始。在此后的百年以來,“精神分析學”成為了電影創(chuàng)作,以及電影理論研究一個繞不開的重要理論節(jié)點。并作為母題,在一代又一代的電影理論學家推陳出新下形成了電影理論中的一個獨立學科。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精神分析學成為了歐洲的電影學術的主導學科。并且在當時涌現(xiàn)了一批從精神分析學里汲取底層理論的方法論,去探索新的電影理論研究領域。精神分析學成為了絕對的學術土壤,然后各個學者對于精神分析學的側重點各不相同,這也是由于學者探索研究的領域不一致。
一麥茨:重構電影的認知
尼克布朗評價麥茨時說:“電影符號學術研究的過程,麥茨的論述無疑是最完整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某種意義上來講,在電影學的研究領域內(nèi),麥茨是首位將精神分析學代入到電影學的研究中。在探討麥茨對于精神分析學的引用首要明確的就是精神分析學領域的三個主要理論:無意識與人格結構;本能理論以及夢的解析。而麥茨主要引入電影研究的理論就是本能理論以及夢的解析。本能理論里對于人欲望與滿足的理論內(nèi)涵,夢的解析里弗洛伊德擴大性本能的“泛性論”成為了麥茨研究電影為何存在,電影藝術本身,自己電影與觀眾直接的角度去進行顛覆性研究?梢哉f,麥茨前半生的研究局限在電影文本內(nèi)部的符號范疇,而當他將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引入到電影的研究中,他開始重構對于電影的認知,探討電影存在合理性。
二博德里:鏡像理論破解意識形態(tài)
麥茨通過引入精神分析學的本能理論,對于電影本身的意義做出來符號學性質的研究,而博德里則是借助于拉康的鏡像理論投入到意識形態(tài)電影的理論研究。在他的論著《電影:電影基本裝置的意識形態(tài)效果》里重點闡述了精神分析對于他在意識形態(tài)研究上的論述過程。他在對于電影故事中存在的社會矛盾,文化內(nèi)涵以及思想表達做出了假設,即這種意識形態(tài)類的內(nèi)容在這種銀幕運動中產(chǎn)生了幻覺,緊接著他提出了“認知效果”的理論名詞。通俗來講就是電影通過虛假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容給觀眾產(chǎn)生了運動的幻覺,但是沉浸于電影的觀眾卻容易將這種幻覺錯當成真的,進而影響受眾對于世界的認知。可見,博德里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并非常規(guī)的政治,經(jīng)濟,而是更加偏向于文化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
三穆爾維:父權制下“凝視理論”誕生
就可見的而論,一切都是陷阱。——雅克·拉康
上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婦女解放運動如日中天,在此背景下,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研究領域也開始興起。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興起初期,研究視角局限于社會,和政治層面,成果少有建樹。直到適逢精神分析學在電影理論研究領域越來越主流,穆爾維將精神分析學開始融入女性主義的電影研究中,直到1975年穆爾維發(fā)表了《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成為了女性主義電影的奠基之作。
精神分析學不僅僅在促進電影創(chuàng)作上誕生了一大批精神分析學影片,更是促進局電影理論的百花齊放?v觀,麥茨,博德里還是穆爾維,他們都并沒有局限于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范疇。而是從其中,獲取一定的方法論,以及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在這個研究過程中,麥茨延展了電影符號學的研究范疇;博德里在精神分析學的方法論下,為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立了完整的理論基礎,而穆爾維的女性主義“凝視理論”時至今日,仍然散發(fā)出深刻的學術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