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英國議會制辯論? 大學生能參與的國內(nèi)主流英辯賽有哪些?
英國議會制辯論(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簡稱BP制)起源于19世紀英國劍橋與牛津大學的辯論協(xié)會,如今已成為全球大學生廣泛參與的高水平英語辯論形式。這項賽事以即興辯論為核心,圍繞國際政治、社會熱點、倫理價值等議題展開激烈交鋒,不僅鍛煉語言能力,更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世界大學生辯論錦標賽(WUDC)等國際賽事均采用BP賽制,使其成為英語辯論領域的“黃金標準”。 目前國內(nèi)高校廣泛參與的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主要有兩個——“外研社·國才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和外文局(CUDC)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這兩個主流英語辯論賽比賽都是每年舉行一次,均采用英國議會制辯論模式。
二、賽制規(guī)則與流程
1. 隊伍構成與角色分工
BP制辯論分為正方(Proposition)和反方(Opposition),每方各兩支隊伍(上院和下院),每隊2人,全場共8名辯手。具體角色如下:
正方上院(Opening Government, OG):首相(PM)與副首相(DPM)
反方上院(Opening Opposition, OO):領袖(LO)與副領袖(DLO)
正方下院(Closing Government, CG):議員(MG)與黨鞭(GW)
反方下院(Closing Opposition, CO):議員(MO)與黨鞭(OW)
2. 發(fā)言順序與職責
8名辯手按“之字形”順序交替發(fā)言,每人7分鐘:
1) 首相(PM):定義辯題,提出正方上院核心框架。
2) 反方領袖(LO):反駁首相,確立反方上院立場。
3) 副首相(DPM):擴展正方論點,回應反方質(zhì)疑。
4) 反方副領袖(DLO):深化反方論點,攻擊正方邏輯。
5) 正方議員(MG):提出下院新視角,區(qū)別于上院。
6) 反方議員(MO):同樣需貢獻獨特論點。
7) 正方黨鞭(GW):總結全場,強調(diào)正方優(yōu)勢(不可引入新論點)。
8) 反方黨鞭(OW):總結并鞏固反方立場。
3. 關鍵環(huán)節(jié):質(zhì)詢(POI)
除第1分鐘和第6分鐘(保護時間)外,辯手可隨時舉手提出質(zhì)詢(Point of Information),問題需簡短尖銳(如“如何解釋數(shù)據(jù)矛盾?”)。
發(fā)言者可選擇接受或拒絕POI,但一場發(fā)言中建議接受1-2次,以展現(xiàn)應變能力。
三、辯題類型與備賽策略
BP辯題分為兩大類,需針對性準備:
1. 政策類辯題(Policy Motion)
以“This House Would (THW)...”為模板,討論具體政策可行性。
例如:THW ban unpaid internships(本院將禁止無薪實習)。
策略:分析政策利弊,設計執(zhí)行方案,預測社會影響。
2. 價值觀類辯題(Value Motion)
形式多樣,如“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BT)...”或“This House Regrets...”。
例如:THBT social media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本院認為社交媒體弊大于利)。
策略:建立評價標準(如自由、公平、福祉),進行多層次比較。
3. 備賽技巧:
即興能力:賽前15分鐘準備,需快速構建邏輯鏈。
角色專項訓練:例如黨鞭需擅長總結,議員需創(chuàng)新視角。
模擬實戰(zhàn):多練習POI攻防與時間把控(建議發(fā)言控制在6分30秒)。
四、評分標準與獲勝關鍵
勝負由評委根據(jù)以下維度獨立評判每支隊伍:
內(nèi)容(40%):論點深度、證據(jù)可信度、反駁精準性。
風格(30%):語言流暢度、說服力、儀態(tài)自信。
策略(30%):團隊配合、時間分配、POI運用。
注意:同一方的上下院是競爭關系,需證明自己貢獻更大!
五、給新手的建議
1. 避免常見錯誤:如定義偏差、重復隊友論點、忽視下院獨立性。
2. 團隊協(xié)作:與隊友討論關鍵信息點,確保論點連貫。
3. 觀摩學習:觀看WUDC比賽視頻和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國賽決賽視頻等,分析高分選手策略。
六、結語:為何參與BP辯論?
BP制辯論不僅是語言的較量,更是思維與策略的舞臺。通過備賽,你將提升英語即興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并深入理解全球議題。正如一名資深評委所言:“優(yōu)秀的辯手不僅是演說家,更是思想的建筑師。” Ready to debate?關注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踏上你的思辨之旅吧! |